“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应对得当才能转为机遇
2024-12-23 来源:《招标采购管理》2015年第12期
作者:中国国际招标网总裁、必联公司董事长,吴树贵
编者按:已有的投入所成就的电子化,如今或已成为“信息孤岛”。面对以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连”还是“不连‘成为理念上的挑战。
平台开发单位需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以软件开发思路搭建网络平台将有可能面临技术陷阱和投资风险。应建立面向服务的底层架构辅以敏捷开发的运维机制,及时捕捉用户的反馈和新需求,不断迭代升级。
数据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重要的生产力,提供和分享怎样的数据资源将是平台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开发运营交易平台需面临的首要挑战。
国务院7月1日发文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了指导意见,列举了11项“重点行动”;其中第八项“‘互联网+’电子商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我个人理解,这个“指导意见”,客观上肯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和中招协长期以来推进电子招投标的方向,也肯定了他们带领招投标从业机构为此所做的不懈努力。鉴于公共资源交易的政策属性、标的物属性以及适用法律都与招标投标相近甚至相同,交易的方式大多同样是招标投标,这一指导意见也适用并将极大推进“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的发展:对于公共资源交易与招标采购从业机构包括监督管理机构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更是新挑战。对于挑战,只有认识清晰、应对得当,方有可能转换成机遇。
一、理念上的挑战
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绩巨大有目共睹。但是与此同时,长足的发展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模式;例如,招投标业界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机构一直很努力地推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的操作,也到了从信息化向全流程电子化发展的阶段。然而已有的信息化和电子化,从理念到技术,是否适应并跟上“互联网+”的发展,如何摆脱固化模式和惯性思维的束缚,张开双臂接受“互联网+”的理念,这些都是我们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士首先要应对的挑战。
相对而言,公共资源交易,从操作到监督管理,电子化发展水平较高,已有的存量投入也很大;长期以来这一直被视为成绩,但如今也很有可能成为新发展的包袱甚至障碍。因为已有的投入所成就的电子化,几乎无一不是“信息孤岛”,或是独立运行的“闭环系统”,不经过伤筋动骨的改造,甚至是重起炉灶,难以达成符合“互联网+”实质的跨界融合,连接一切。“连”?还是“不连”?这是个问题,更是一个理念上的挑战。
信息化可以加速信息传递,全流程电子化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这样的“信息孤岛”与“闭环系统”叠加,反而成了全行业乃至全社会信息流的梗阻。不同机构都在大同小异地重复着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不仅未能在最大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事实上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应用十分有限,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从业机构决策者多半都已经认识到闭环运行不尽如人意;已经尝试了全流程电子化的机构,多半已经体会到“闭环系统”的局限,同时也感受到相伴而来的烦恼:维护成本高,升级压力大。
“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就是要解决这一领域“信息孤岛”和“闭环系统”的困境,达成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目的。要达成这一目的,我们面临的技术挑战无疑是巨大的。不过对于大部分从业机构包括管理机构,应对技术挑战首先还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在“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的环境里,“我连故我在”,而不是“我有故我在”;因此,要考虑是否非得亲力亲为地去开发建设《电子招标投标办法》所规划的平台?即使是财力丰厚、人才济济可以亲力亲为的,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也不像一幢大楼的建筑施工总有完工之日。平台的建成可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阶段性成果”,但究其实质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其后的迭代升级,运营维护,将是日复一日的常态,没有阶段性可言,更没有完工之日。因为建成平台不是目的,随时满足平台用户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及时采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技术迭代平台功能,保证所有人便捷如意地使用平台,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要用“互联网+”的理念推进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研究“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的特性和特征。
首先,需要了解“互联网+”这一新理念。“互联网+”的实质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其次,“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不管“互联网+”什么行业或是什么领域,“+”上来的目的都是为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唯此方能达成共享、创新和共赢的初衷。同理,“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的最大特征离不了“互联网+”的实质,连接的目的就是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数据资源的交互共享;鉴于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关数据的交互共享必定更会彰显其地位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的主要标志是:互联、开放、透明、共享、融合。互联,各个相关平台互相联通;开放,用户可以便捷登录平台系统;透明,在平台上的业务操作符合法规;共享,平台系统的数据资源和工具资源用户可以利用,无须重复他人已经完成的工作;融合,平台帮助用户进行跨界合作;各平台互联互通,招投标业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从实务操作到监控管理,实现无障碍平台化运营。
二、技术上的挑战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达成目的。当年信息化在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是为了加速信息的传递,但是其根本性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其中有政府管理部门对整个行业的管理,也包括招标代理机构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为工作效率对机构内部的管理。全流程电子化也是符合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求。为迎合这种需求很多软件系统开发商、招标代理机构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也设计很多解决方案,并开发了相应的电子化系统,对于内部管理的规范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分析这一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和全流程电子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技术思路:
一种是根据已知的需求和可以预见的具体需求进行开发建设,然后期待用户能够去适应平台既定的流程和功能;通常这种适应往往需要经过培训方能达成。从技术上来讲这是一种软件系统开发的思路;从发展历程来讲这是一种传统的开发思路,且已经到了不胜应对、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无非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以已知的、甚至是还处于探索中的今天应对未知的、且充满变数的明天,捉襟见肘不敷以对是必定的。
以软件系统开发的思路来搭建网络平台,对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从业机构来说,窃以为是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所致,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其实,国内外专家对软件开发所处的困窘,一直在关注并试图破局。美国加州大学两位教授合作编著的《SaaS软件工程——云计算时代的敏捷开发》一书提供了这么一组数据:
1995年,在美国仅有16%的软件项目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之内完成,53%的项目超出时间和预算;31%被中止或放弃(见图1)。2004年,仅10%的项目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20%的项目超出时间和预算,70%的项目严重超出时间或中止(见图2)。
英国在这一领域的情况也不好。2000年,13%项目在预定时间和预算内完成,其余87%全部超出时间或预算或被中止(见图3)。
由此可见国外软件开发领域“烂尾楼”现象也十分严重。如果以同一口径评估我们国内的软件开发情况,大概不会比这些数据要好。
互联网平台的投资与传统项目的投资不可同日而语。投资建一个写字楼,可以自用亦可招租;招租不成还可以改作他用;或者还可以转让套现。建一个互联网平台,用户没有形成规模,投资也就打水漂了;不可能改作他用,更不可能转让套现。如果这平台只是自建自用则另当别论,且这账怎么算?大家都明白,不必赘言。凡是有意投资自行或委托开发建设平台,将不得不考虑如何避免“闭环运行”、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以及如何实现跨界融合互联互通,同时还得考虑如何避免成为“烂尾楼”项目。
如果开发建设是委托软件公司的,这里的技术陷阱和投资风险也许更多更大。因为这里的风险很可能是受托的软件公司连带过来的。如上分析,软件项目的“烂尾楼”概率很高,软件公司接受委托越多,相应的“烂尾楼”项目也会越多。被“烂尾楼”项目拖死的软件公司屡见不鲜。因此,决定要委托开发建设平台的机构,在选择软件公司时,建议重点考察该软件公司已有项目的完成情况,而不是被自称已经接受多少委托或有多少项目在实施之中的“繁荣景象”所忽悠。出于对用户负责同时也是出于经验教训和对自己负责,必联公司早已决定不再接受委托以软件系统的方式为用户开发平台。
网络平台开发运营的另一种思路是,首先构建面向服务的底层架构(SOA),辅以敏捷开发(Agile)的运维机制,及时捕捉用户的反馈和新需求,并对流程和功能进行不断的迭代升级,这是网络开放平台开发运维一体的思路。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平台一直处于“成长中”,且成长所需的“营养”,正是平台的使用者给予的。平台的开发和运维机构所需要做的,就是甄别用户的各种反馈和新需求,从善如流,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将其迭代到平台上。对于用户来说,他不是投资定制软件(如第一种思路),而是享用软件服务(或免费或有偿,视供应商的商业模式而定)。这正是如今在国内渐成主流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关于这种模式,《SaaS软件工程——云计算时代的敏捷开发》有一段介绍:“软件即服务(SaaS)对客户和供应商都十分有吸引力,因为通用的客户端(Web浏览器)使得它更容易为客户提供服务,而软件的单一副本安装在一个集中的网站使得它更容易提供和改善服务。考虑到SaaS频繁升级的能力与需求,有许多框架支持SaaS和敏捷开发。”
这是符合“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的平台开发思路,也是多年来必联公司一直坚持的技术路径。按此思路建设运维的网络平台应有以下特点:
技术标准化,接口开放化,部署云端化;持续迭代升级,及时吸纳新技术,适时推出新功能,不断满足新需求;运行稳定安全、业务操作便捷、项目实施高效、资源开放共享;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移动办公的需求。
三、资源上的挑战
“互联网+”的提出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数据技术的阶段,即从IT到DT;数据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重要的生产力。如上所述,“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互联网+”招标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的发展上,国家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十分有利于相关信息和数据的集成和大数据运营,而各交易平台则担当着数据集成源头和数据共享端口的职责。
鉴于交易平台是市场化运营,和互联网业界所有的平台一样,拿什么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就成了交易平台核心问题。提供和分享数据资源,是交易平台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有志于开发运营交易平台的机构面临的首要挑战。凡是有数据资源积累,能够为用户实施招标投标作业和公共资源交易提供数据支持,如采购商数据、招标代理机构数据、投标商数据、标的物数据、招投标历史数据、专家数据等;进而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已有海量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供用户参考、自动撮合商机促成交易、便捷搜索在线考察交易对方,如此等等;凡有如此“独门绝技”的交易平台都有可能在赢得用户方面胜人一筹。
必联从事招标采购网络平台的建设运维已有15年,除了以设备招标采购见长的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必联网”,还有服务于企业日常运营所需原材料和物件招标采购的“悦采”平台。这些平台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开发运维的过程也饱尝了教训,领悟了经验。必联的业绩被互联网业界的领军人物马化腾作为“互联网+”的成功案例,编入了他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科院吕本富教授撰写的《飞轮效应——数据驱动的企业》一书,同样也将必联作为大数据应用的成功案例编入其中。必联愿意将这些经验教训和海量数据,通过必联的平台与用户分享;借此与用户共同应对挑战,赢得机遇。